一、我認同的句子
  
  阿哈瑪德與母親的對話
 
  阿哈瑪德的話                母親的話
 
  「我不小心弄錯把同學的作業簿帶回來了!」   「你先把功課寫完再說。」
 
  「不把作業簿還給我同學真的不行啦!」    「快去寫功課!」
 
  「媽,這件事真的很嚴重。」         「好了,不要再囉嗦了,   
                        趕快去寫功課!」
 
  「這都是我的錯。」             「誰叫你不小心啊。」
 
  「今天不還給他會害他被學校退學!」     「好了,不要再說了,快   
                        去寫功課!」
 
  「不管怎麼樣我一定要拿去還給他!」     「寫完功課去買點麵包回  
                        來。」
 
  由阿哈瑪德與母親的對話當中,可清楚看出阿哈瑪德對於拿錯作業簿之事始終耿耿於懷,他非常擔心會因這件事而害得他的朋友被學校退學;所以他很努力試著想讓他母親瞭解他內心的焦急與迫切。可惜他母親心中只掛念著家事和「小孩子就是要作完功課才能出去玩」的既定規矩,而無法體會他對此事的在乎。
 
  我認同阿哈瑪德為了將作業簿還給同學而試著想說服母親的努力與執著。
 
 
二、我不認同的句子
  
  祖父與鄰居老者的對話
 
  祖父的話               鄰居老者的話
 
                    「抽我的吧!」
 
  「其實我有煙。」(從口袋拿出)
 
  「這並不是菸的問題,我剛剛之
所以那麼做是要教我的孫子守規矩」
 
  「身為父母,身為長輩,最重要   
的責任就是教導孩子要守規矩懂分寸
;並且呢,一定要聽長輩的話。」     「如果這個孩子他一點壞事也不做,     
                   是個守規矩的小孩,那你會怎麼教育   
                   他。」
 
  「可以找個理由,四天打他一次
,這麼一來他就不會忘記了。」
  (指守規矩的事)
 
  由祖父與鄰居老者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其實祖父真正在乎的並不是菸的問題,而是小孩子必須要遵守長輩的話,他認為小孩子還不懂事,所以最好乖乖聽大人的命令,這麼做是了讓他們長大後能成為循規蹈矩的人。換成台灣話的意思便是希望小孩子「有耳無嘴」。但他忘了,時代已經不同,過去的作法並不是永遠適用;祖父沒有感知孫子阿哈瑪德內心對於沒有送還作業簿的焦急。
 
  我不認同打罵下的威權教育,這麼做也許能讓小孩子更好的遵守規矩,但因為無人告訴他們「為什麼要守規矩」,而令他們無法了解紀律背後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三、結論
  
  片中以近乎瑣碎的對話與質樸的鏡頭讓我們看見孩子內心單純執拗的一面。他們的世界不像大人那般複雜,在阿哈瑪德的心中始終只存在著「要趕快把作業簿還給朋友,不然會害他被退學」的念頭,因此他兩次往返奔走在兩個方向不同且距離不近的社區、翻山越嶺;穿梭於自己不熟悉且階梯縱橫的狹窄巷弄中,一再問著:「你知道內瑪札迪的家在哪裡嗎?」看到這幕時,內心被狠狠衝擊到了。
 
  有多少年,未曾那般純粹地專注在一件事上,一心一意只為了目標邁進。在小時候,這似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長大以後,需要顧慮的事情太多,往往不得不妥協於週遭的壓力之下,反倒遺忘了當初那種近乎天真的執著。
 
  片中以孩子的觀點讓我們看到大人對於孩子往往表現出「視若無睹」的態度,他們往往自以為知道孩子們要的是什麼,像阿哈瑪德與母親的對話,母親說:「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他認定阿哈瑪德是想偷溜出去玩,而完全漠視了他眼中的焦急與哀傷。同樣的情形也能從阿哈瑪德與搬石頭的老人、祖父、做門的中年人和做門的老人的對話中看出。
 
  在大人眼中孩子是沒有話語權的,他們對孩子的尊嚴、想法往往視若無睹。老師撕毀穆罕默德的作業,並威脅「再有下次就開除」與祖父教育孩子的觀念基本一致;孩子不論對錯,只有服從;孩子的理由不成為「理由」,可以隨便找個藉口揍孩子以訓練他們「服從」。做門的中年人不顧阿哈瑪德的哀求硬是從穆罕默德的作業簿上撕紙的舉動、在他不停詢問「你是穆罕默德先生嗎?」時充耳不聞只顧計算著自己的利益。孩子與大人無法溝通,因為他們之間的話語權力嚴重傾斜,話語權屬於大人而不是孩子。 
 
  阿哈瑪德頑皮、單純,有著成人很難理解的執拗,他的眼神充滿了焦急與哀傷,那是每一個孩子都可能經歷過卻已遺忘了的孤獨感。成人世界對孩子心靈的漠視和傷害,很多時候用多次單調重複的對白來表達,阿哈瑪德對母親無數次重複還作業的理由,無數次問中年人是不是同學的父親,都沒有得到回應,多數時候大人都忽視了孩子的聲音。以“背痛”為理由鑽到桌子底下和不寫作業的帕魯巴涅,就是成人世界規則的小「叛逆者」了,有幾分執拗的自以為是的可愛。
 
  在本片最後阿哈瑪德他為了不讓朋友被罰幫穆罕默德完成了他的作業。這時我們也許要猜,當嚴格的老師發現兩本作業是一模一樣時會怎樣?當中甚至發生兩本作業本弄錯被老師糾正的插曲。在經過了這麼多困難和提心吊膽後,得到的是一個溫暖的結局:老師點頭誇讚——太棒了!
 
  這樣的結局或許會讓人大呼意想不到,感覺阿哈瑪德遭受的辛勞似乎都白費了,只換來老師簡潔的讚許。這就突顯出孩子與大人間的不同了,他們心中並沒有「付出多少努力就要得到多少收穫」的想法,他唯一在乎的只有他的朋友會不會被退學;既然老師沒有發現,朋友沒有被退學,那麼一切都依然是值得的。
  
  片中最後出現的那朵小花,是做門的老人在洗手時摘下夾在穆罕默德作業簿裡的,導演讓它在結局以特寫呈現在我們眼前,似乎隱含某種意味深長的深意。但我私下認為它或許是見證阿哈瑪德為了朋友辛苦奔波那「單純的執著」的最佳代言吧!
 
 
四、參考書目
 
u          寫意第25期(網路資料)http://140.115.183.140/NORTH/old/link6/6-3031/link6-4-9.htm
u          單純的執著──「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觀後思考(網路資料)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6-3.htm
u          銀海網影評──來自現實的夢想(網路資料)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206260014.htm
u          銀海網影評──阿巴斯: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網路資料)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20626001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安你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