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結局》

《亞細亞的孤兒》(電影《異域》插曲)
詞曲:羅大佑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裏無奈的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真理。
 
  打開電視一看,滿滿的都是《海角七號》……可憐今年新任的影帝影后,報導篇幅還沒有最佳男女配角多。Orz
 
  說到底,這次獎給的算中肯……喔不,台肯了。(硬要玩PTT的梗)
 
  怎麼說呢,《海角七號》拿的獎裡頭,一個觀眾票選、兩個保障國片獎,實至名歸(雖然也應鼓勵一下其他國片,畢竟今年的國片老實說都不錯……但基於《海角》本身的高票房、高知名度,不頒給它實在說不過去……);兩個音樂獎,競爭本就不大,加上它本身便是以音樂為主題的電影,沒拿獎的確很怪……(不過《文雀》音樂也蠻棒的,落馬有點可惜了。)

  至於說最佳男女配角都是台灣演員……呃,畢竟今年是國片復甦的一年哪~~鼓勵一下貢獻良多的老演員應不為過;更甭提年輕世代還有所謂演員可言嗎?基本上都是「做自己好自在」吧?
  所以說沒入圍影帝影后是理所當然。底子不夠紮實便想一步登天,徒惹笑話罷了。
  我媽看了《海角》三次,問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幕?答案並非阿嘉友子在沙灘上深情相擁……而是屏東議員大聲疾呼保障在地人工作機會的那幕。
  而大多數愛《海角》的人,看的又哪裡是演到爛掉的狗血愛情劇碼,是當中熟悉的情節牽動我們心底那根懷念的弦、是那些甘草人物展現出的台灣精神引發我們對這塊土地的共鳴……
 
  只是如此罷了。

  若說十年寒窗的難熬,台灣老一輩演員大多深明箇中心酸……比如馬如龍、比如梅芳;在當年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又何嘗得過一個獎?國片興盛的時代沒有、一、二十年來國片凋零沒落,台灣主辦的金馬卻由港片陸片笑傲天下……有人為他們抱過不平嗎?
 
  沒有。
 
  那麼在這特殊的一年裡,藉由《海角七號》引發的「奇蹟」(的確是奇蹟沒錯,在它之前,有誰料得到國片可以賣到五億票房?),我們得以見證台灣電影產業復甦的一刻——
 
  若說最懂《海角七號》的台灣人都不挺它,那還有誰會支持《海角七號》呢?它拍的是台灣的故事、講的是台灣的歷史、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人民的心聲……

  雖然媒體的過度炒作很煩,但不諱言沒有它們,《海角七號》不會有今日的成績。由網路的口耳相傳、到實體傳媒爭相報導,這是一場web2.0引發的浪潮。

  有人說張涵予是大爆冷門,我倒覺得不是。姑且不論政治,影帝頒給張涵予比頒給李連杰背後有更深遠的意涵。
  《集結號》拍的是什麼?是國共內戰。高中歷史課本上對這段歷史總是寥寥數筆帶過,為什麼?因為國軍輸了、因為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建立所謂的「台澎金馬抗戰基地」。戰敗者總是不喜歡提起往事的。
  就好比美化後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事實上是被打得抱頭鼠竄……反正歷史從來是戰勝者書寫的嘛~話說這點也不準了,看那日本,壓根不管國際指責,歷史課本刪的照刪、改的照改、拜的照拜。
 
  說回電影,《集結號》的主題真的是戰爭嗎?我想並不是的。戰爭不過是他的皮,骨子底刻畫的是人性、是大時代下的悲哀。是一名軍人對戰友的承諾、對發動戰爭高層的控訴……(本來想再多說一些,不過還是留待之後的觀影心得好了。)

  如果當年的我們曾經被《異域》感動得落淚,應該就能明瞭為何《集結號》在大陸會如此受歡迎。

  因為影帝頒給了張涵予,引起國人重視,最近陸陸續續不少人去看了《集結號》,並寫了許多心得。姑且不論報上刊登的,政治色彩過於明顯,零分。有人提到美化共軍、徐蚌會戰裡的國軍卻無人搭理……這個嘛,畢竟是大陸拍的,哪有人笨到抹黑自家的臉……比如早年的愛國宣導影片,不也把共產黨說得跟毒蛇猛獸一樣。
  既然這麼不滿,不如自己拍一部?個人認為八二三炮戰、古寧頭戰役都是具有時代象徵意涵的,當年的《異域》可以,為何現在不行?
  話說在現今兩岸滿地河蟹局面下,我想是拍不成的。八年前沒拍成,如今更甭提。DPP會認為這是美化KMT,不准拍;KMT連達賴都不敢收,哪裡會挑起敏感議題。
  似乎離題了。繼續講金囧。不可諱言,《投名狀》裡的大哥——李連杰,的確締造了演藝生涯的高峰,《投名狀》堪稱是他的代表作,是至今所有作品中角色形象刻畫得最鮮明、最飽滿的一齣。也證明他不是只靠武打功夫,演技亦有可觀性。說來奇怪,但個人認為龐青雲與谷子地兩人間有頗多相似……同樣是悲劇英雄,兩者對比下,龐青雲多了種匪氣,谷子地卻更具深度。
  龐青雲為顧全大局不得不犧牲兄弟,再怎麼掙扎不忍他還是做了。谷子地僅僅為了戰死兄弟臨終前的一句遺言,萬水千山去尋求答案……當真相終於大白,他憤怒、他悲哀、他莫可奈何;他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去挖出弟兄的遺骸?一紙慰問,換得回四十七條人命嗎?

  谷子地的淚,不是為自己哭,他是為那些連屍首都找不著的弟兄們哭、為生活在悲哀時局下的所有人民而哭
 
  所以我才說這是深度的問題。
 
 
  台灣最可貴的價值就是多元文化與包容性,這是特殊的歷史背景造成的。所以有金馬獎的產生,只要是華語片均可入圍,不似金像、金雞百花的保護制度……
 
  於是這邊廂《集結號》張涵予奪得影帝、那邊廂《海角七號》登陸喊卡。
 
  能說什麼呢,反正河蟹最大吧,苦笑。
 
  順便提提,大陸網友對《海角》的評價似乎頗兩極,這點與《集結號》有同樣情形,有些評寫得讓人哭笑不得。比如說啥《海角》代表台灣人想重返日本殖民統治啊、自甘做二等國民之類……
 
  想像力忒豐富了吧?囧囧
 
  這就跟近年來掀起懷舊風同樣道理,是比較問題。光復時人民也是歡天喜地,為何之後會失望、會憤怒?是因為對國民政府期望太高,而政府的態度卻令人心寒……於是才爆發之後的二二八、美麗島事變。若非中共在國際上對台灣持續打壓,我想也不會造成如今許多人根深柢固的反中情結。

  但也不能因此閉關自守,僵局始終是要打開的。人們常因無知造成誤會,因誤會造成敵對;如今又何妨放下身段,試著以對方的角度好好欣賞這部電影呢?畢竟人與人的相處需要溝通與包容,國與國之間亦是如此。
 
 
  最後聊聊魏德聖導演。最佳導演沒頒給他雖然有點失望,但我想這或許是評審對他的期許……希望他能再磨練技術、累積經驗,最終能「實至名歸」獲得這個獎;而非靠《海角七號》一步登天。
  始終認為《海角七號》並不能說得上完美,因此沒獲選最佳影片倒也不會遺憾。畢竟人家卡司、money擺在那,真得獎才會被批審查不公吧。
  《海角七號》具備的是一種劃時代的意義,它讓國片有了新生的希望;證明國片不是只能拍出枯燥無聊的藝術片。對於台灣而言,它有極大可能成為時代性的指標。
  為什麼用「可能」?因為很怕這只是台灣人一窩蜂心態下的曇花一現、瞬眼輝煌。
 
  話說回來,當年的《詭絲》實在是太可惜了~個人覺得完成度很高,無論是演員陣容或者故事畫面……會失敗一定是因為跟港片太像了~看預告誰想得到它是台灣本土正宗出產的國片勒?
 
  最後奉勸先把好演員培養出來吧?新生代的那些……不提也罷,與其看偶像劇我寧可看鄉土劇!!
 
 
資料來源:
《海角七號》是徹頭徹尾台獨電影: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0812/60082.html
金馬獎不該冷落了《海角七號》: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74d1f24cb32216e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安你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