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報告二。鎖。

 《鋼琴師》預告


《愛的真諦》 作詞:保羅 作曲:簡銘耀 出處:歌林多前書十三章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要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看完《鋼琴師》後第一個閃過腦海的,竟然是高中時所學《愛的真諦》這首歌的歌詞。這麼說也許很奇怪,畢竟不少人曾因當中的悲劇元素而感動落淚;加上真人真事的背景,更增添現實的無情冷酷……但我確確實實認為《鋼琴師》從頭到尾所講述的,就是「愛」這個主題。
  父子之間的愛、兄弟姐妹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師徒之間的愛、情人之間的愛……甚至是演奏者與聽眾之間、主角與旁觀者之間各種形式的愛。
 
  大衛的確是一個悲劇人物,造就他一生悲劇的源頭來自於父親對他近乎嚴酷的愛情表現;但將他從陰霾中解放出來的,何嘗不是妻子與眾人對他的包容關愛呢?
  記憶猶深的一幕是,大衛叼著菸在雨中盡情奔跑,任憑傾盆大雨落在身上,他卻絲毫不在乎,依舊跑著跑著……看著邊跑邊笑的他,我突然想起《阿甘正傳》裡的那句話:「你得在向前走之前放下過去。」(You got to put the past behind before you can move on.)究竟大衛想藉此掙脫世俗加諸於他的束縛、亦或藉此尋求新的庇護地……不得而知。
  但那一刻的他,確實是無憂而快樂的。他也確實將痛苦的過去都拋諸腦後,不再憶起。

 ²         父與子
  先來談談電影中著墨甚深的部份——彼得與大衛間弔詭的父子親情好了。
  彼得無疑是愛大衛的。否則他不會幫大衛做剪報、不會特別上門請求羅森老師教大衛學琴……而大衛也愛彼德,所以他對父親言聽計從、不敢反抗……唯一一次反抗父親卻在心中留下陰影,以至於造成他日後的精神失常。
  他們之間的愛是建築在不對等的失衡狀態上。父親彼得是掌控者、支配者;兒子大衛是服從者、被支配者。或許可用「S」與「M」兩者的關係來比喻:這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他們彼此需求、難以分割。
  造成這種情形自然要歸因父親從小嚴苛的管教以及猶太家庭的背景。特別強調猶太家庭是因為電影中約略提到:大衛父母的家人幾乎都死於集中營,這也造成他們格外重視家庭、家人的重要性。
  彼得與大衛間的關係,讓我想起現在很多父母栽培孩子、要求他們補才藝,看似是為孩子好,實際上卻是將孩子當成自己夢想的達成者、把孩子作為自我本體的延伸;藉此將自己無法達成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完成自己沒完成的理想……這樣的觀念無疑是可悲的。
  畢竟每個個體都有獨立的思想、自主的人生,不可能永遠按照父母的安排走下去。父母的確賦予了孩子生命,但不代表他們有權支配孩子的未來。
  ——未來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開始我不了解彼得為何不讓大衛去美國……他明明很高興大衛得獎。但如果彼得把大衛當成自我的延伸,那便可以解釋為什麼他會一再舉自己童年的例子來逼迫大衛說那些話:「我很幸運。」
  彼得高高在上,他認為自己是強者,把兒子當成需要他庇護的弱者。但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兒子已經不在他的掌控中、走出他的陰影站到光輝耀眼的台前……於是他開始惶恐、開始不安,他怕兒子離他而去、怕自己被拋下。
  他無法忍受兒子離開走向沒有自己陪伴的未來,於是他試圖阻止此事的發生:
  「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因為我是你父親。」
  「我會一直在你身邊,直到永遠。」
  「我為你付出一切!冷酷無情的孩子!!」
  「你想毀掉這個家嗎?如果你愛我,你就馬上住手!你不能出門……大衛……如果你走了,你將終生受到懲罰……我的大衛……」
 
  但大衛還是走了。儘管父親以愛為名的言語枷鎖、暴力毆打,終是沒有阻擋他追求自由夢想的步伐……卻仍在他心底留下了陰影。
  所以即使到了英國,他依然渴求父親的諒解。他決定用兩人的夢想〈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來完成他對父親的諾言……
²         天才與瘋子
  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來形容鋼琴與大衛間的關係或許最為貼切吧!鋼琴成就了大衛,卻也毀了大衛。一如派克教授當初在教導他時說的:
  「鋼琴是頭可怕的怪獸,如果你不能駕馭牠,便會被牠吞噬。」
  「你必須像沒有明天般的演奏!」
 
  然而在演奏會前夕,大衛接到凱薩琳的死訊,當時他的精神狀態已然瀕臨崩潰邊緣。(沒穿褲子跑去收信)於是凱薩琳的死便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中自然還參雜了許多因素,比如大衛練琴練到廢寢忘食、不惜將凱薩琳送他的手套剪破……這也暗喻他破釜沉舟的決心。演奏會結束後,他打電話給父親,希望獲得父親的諒解,然而最後得到的卻是冷漠的掛斷。
 
  特別提一下凱薩琳普契爾這位女性,個人認為她在某些方面替代了大衛母親的角色。她支持大衛、包容大衛,理解大衛內心的掙扎與困頓……而大衛的母親固然愛他,卻不敢反抗丈夫的威權,這也造成大衛向外尋求母愛的原因。
 
  人們常說「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如此說來,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大衛,或許是他最接近天才的時刻。
  電影中花了許多心思來呈現這幕,包括激昂的音樂瞬間變為無聲,只留下手指敲打在琴鍵上發出的沉悶聲響、大衛臉上如雨點般滴落的汗水、如痴如醉的神情……當他將全副身心都傾注在演奏中,又哪裡聽得見外在的聲音呢?
  這也合了派克教授所說「欲得先忘」的精髓。
  在這部份穿插父親聆聽唱片的片段,象徵兩條時間點的交錯。父親手上的是演奏會結束後主辦單位寄來的唱片與獎牌,包含後來大衛所打來的電話;但父親依然不願接納他……於是時間跳躍到大衛入院十年之後。
 
  特別注意到:導演安排跳格子的畫面有三次,一次是彈奏完〈波蘭舞曲〉回家時,跟在父親後頭的小大衛、一次是大衛與父親、妹妹出門拾荒;妹妹跳格子大衛沒跳(象徵漸漸失去童心);最後一次則是療養院裡的中年大衛,在護士小姐身後頑皮地跳著無形的格子。(代表精神上的失常使他重新找回幼年的純真)
  在巴洛小姐的安排下,大衛終於離開療養院,雖然最終巴洛因無法忍受大衛怪異的言行舉止而將他遺棄在中途之家……這段看得很難過,有點像主人與寵物的關係吧!人們常因一時興起而養寵物,最後又找一些千奇百怪的理由棄養。非常過分。既然養了就必須負責到底,不然乾脆不要養!然而巴洛小姐想利用大衛的才華而將他從療養院中帶出,本身便是居心不良,之後又因為無法接受大衛的行徑而拋棄他,完全將人性中自私黑暗的一面表露無疑。
 
²         我彈故我在
  前面說過,鋼琴成就了大衛卻也毀了他,反過來亦是如此。大衛對鋼琴始終念念不忘,當他發現鋼琴被鎖起來時,他出門四處亂晃,暗夜大雨中,他奔跑、大笑、歡呼、嘴裡叼著熄滅的菸蒂,臉上欣悅的表情一如孩童……
  他在找尋生命中的出口嗎?或許他心裡什麼也沒想,只是純然享受雨點打在身上的感覺——自由的氣息。
  不得不佩服傑佛瑞羅許(Geoffrey Rush)在片中的演技,將大衛的瘋狂詮釋得恰到好處、不使人厭惡反而覺得可愛有趣;無論是覆沓迅快的說話方式、瞇眼望人、獨特的笑聲與熱情擁抱……特別在一幕中,大衛叼著菸在酒吧中彈奏〈大黃蜂的飛行〉,此處演員行雲流水般的指法讓觀眾見到了他精湛的琴藝;這也是大衛再度復出的成名曲。
 
  雖然大多數影評都著重在〈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部分,但真正使我感動的卻是〈大黃蜂的飛行〉。那讓我想起今年十月來台的保羅帕茲(Paul Potts)。
  同樣不被看好,同樣不受期待,在大衛/保羅開始演奏/演唱的瞬間;沒有任何人相信他們能有好的表現。眾人冷笑嘲諷,然而他們卻不知自己將親眼見證奇蹟誕生的一刻——
  從一片死寂到眾人歡呼讚嘆、感動落淚,我想我能理解當時酒吧中人們的心情。一如我們看《鋼琴師》、一如我們首次聆聽保羅演唱〈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也許我們生命中都缺少了一些感動、一些驚喜;也許我們總是自慚形穢、對人生感到失望無奈……但大衛和保羅卻讓我們見到生命中依然充滿無限的可能與希望!
 
  我很喜歡大衛跟吉莉安求婚時說的「去問星星吧!」(吉莉安是星象學家)沒有逼迫期盼,而是順其自然。愛情最原本的形式應是如此。
  而吉莉安之所以答應大衛,難道真的是因為星象嗎?不,不是的。而是吉莉安發現自己真的聽大衛的話去查星盤時發覺:倘若自己未將大衛放在心上,又何須藉由星盤證明什麼?於是她才會答應大衛的求婚。

  大衛跟吉莉安初次見面時,他在玩跳床,背景是一片湛藍的天空,讓我想起《托斯卡尼艷陽下》(Under the Tuscan Sun)中美麗的風景、清澈的藍天與海洋。大衛無拘無束(當時他一絲不掛,只著一件風衣)、張開雙手擁抱著藍天艷陽,耳邊傳來的是維瓦爾第的聖歌《人間需要真正的和平》(Nulla in Mundo Pax Sincera)。我想當時的他是真正享受到了自由與快樂、擺脫一切的外在束縛。

  總是一片暗沉的家中,對比現今的碧藍晴空;幼年時長期受到壓迫,成年後的顛狂卻意外成為生命的出口。於是竟成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跟同學討論時聊到,最後大衛與父親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如何?當彼得在報上看到「David Shine」(大衛再度閃耀,同時也是片名由來。)他跑去找大衛,然而從開罐頭的事到後來父親強迫大衛再次說「我很幸運」那句話,表示父親依然沒有放棄掌控者的地位,當初他掛大衛的電話,或許是認為大衛不再需要他,而在大衛生病之後,又認為大衛沒有利用價值而不去探望……當他知道大衛仍然可以繼續彈琴,他回頭去找大衛,目的卻是要求兒子再度成為自己的禁臠。
  可是大衛拒絕了他。他不再懼怕父親的權威,他真正走出了父親的陰影下……於是彼得落寞的離開,大衛在窗邊凝望著他的背影,喃喃說:「爹地,晚安。」
 
  劇末,大衛在演奏會中重新尋回自我,他真正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喜歡彈琴、喜歡別人聽他彈琴,在吉莉安的幫助下重回舞台,當他聽見台下如雷掌聲,他喜極而泣。
  人們依然沒有放棄他、不因他的「異於常人」而恥笑唾棄……他們依然喜歡聽他彈琴。我想,對大衛而言,這樣就夠了。

  世界上仍有很多人需要他、喜歡他。
  這樣的人生,依然是很美好的。
 
  電影已然結束,但屬於大衛的真實人生卻正要開始。


 
引申視頻:

一段音樂傳奇:《閃亮的風采》:http://video.baidu.com/t?di=738440602_738440607&pos=5&word=%C9%C1%C1%C1%B5%C4%B7%E7%B2%C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安你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