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幾篇觀影心得都是通識課要繳交的報告,為了防止老師誤會、同學誤抄,後半部份將會鎖起來,待學期結束再行開放。
  向來對古典樂沒研究,因此也無法就片中音樂做出太專業的評論,只好單從電影部分寫寫自己的感想。
 
  印象特別深刻,是電影中以貝多芬死後遺留下的情書為線索,不時穿插、貫串首尾。透過演員的獨白,以優雅低沉的語調,緩緩唸出深情的語句……
 
摘錄部份情書:
 
 「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另一個自我……今日只能略述數語……明日方能盡述衷腸……這般延遲啊!令人生悶……更撩人憂傷。
  若妳能在身邊,當絕非如此。有妳,就必須有我。很快我們將共聚,同享天堂。
  這趟路可真艱難,一直拖到清晨四點才到……早聽說夜路難行,我卻更執意要走。道途崎嶇,車馬顛頓,尋常村徑,何以至此?
  ……幸及時改道,當不致延誤相會。我盼望,能按約定於今日抵達。
  思卿情切,妳固情濃,吾愛更深,幸莫疑猜。
  此刻,我的心裡只有妳,我永遠的愛人。有人快樂,有人哀傷,等命運之神是否垂聽。我只要與妳一起生活,否則……寧可不活。是的,非如此不可。
  我該就寢了,別急躁,愛人。
  ……今日,昨日,我都以淚盼望著妳。妳……妳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那麼再會了,別停止愛我。妳我永遠相繫……永遠。」
 
  在此要佩服翻譯的功力,將十九世紀特有的古典韻味與優雅氣息融合的恰到好處、又不顯突兀。反正我英文很差,也不知道是不是有翻錯的部分;但看完圖書館典藏版本後,對照網路上找到的簡體版片段……兩者間的天差地別直讓人哭笑不得。
 
  在貝多芬逝世後,他的秘書兼好友安東.辛德勒在處理他的遺產時,無意間發現這封情書。遺囑中將所有樂譜及財產「交付吾永遠的愛」,由此開啟整部電影的主題——尋找貝多芬「永遠的愛人」。
 
  在開頭貝多芬的葬禮,運鏡時導演特別在三位女人臉上做了些許停留,以此作為契機,我們得以一窺音樂大師神秘的感情世界。
  辛德勒唸悼文時提到:「……其心如刀,最纖細的刀,最易變鈍、扭曲、斷裂……他活得寂寞,因為他堅持自我……生時如此,死時亦然,將永垂於千秋萬代。」
  天才的內心是如此孤寂,何嘗有人真正了解?作為音樂家的聽覺本該是最完美的,但他卻有著近乎致命的耳疾……他無法得知自己說話的音量、他無法聽見鋼琴發出的聲響,只能憑藉觸覺感受琴弦微弱的振動、只能依靠「心耳」作曲……擁有驚世才華,卻無法親身發揮……他內心的痛苦與煎熬,又哪裡是庸俗的世人所能領會?
 
  故事以倒敘法展開。在追尋永遠愛人的過程中,一代樂聖的初登場便讓人留下深刻印象。透過旅店老闆的敘述,貝多芬在得知愛人先行離去,氣憤之下發狂地砸毀了房間,當中一幕是他將椅子扔出窗外,伴隨晶亮的玻璃碎片落下與天空傳來隆隆雷聲,門外驚惶的眾人拼命喊著要他開門……
  當老闆娘拿來鑰匙將門推開後,貝多芬背對眾人,黯然坐在床上,癡癡望著窗外。似乎在凝視著什麼、又彷彿什麼都沒有……隨著鏡頭的推進,觀眾依稀能見到他眼中隱隱閃爍著的淚光……於是我們第一次碰觸到這位天才的內心。了解他的用情之深、打擊之劇;他是如此的悲慟,以至於沒聽見門外眾人的呼喊……
  但隨後我們才明白,他不是故意不開門,而是真的沒聽見。因為當時的他已然失聰……
  在貝多芬的傳記裡時常提到,有名的《月光奏鳴曲》是他為一名女學生所寫,傳說她是貝多芬最愛的人,但兩人卻因故無法廝守。於是辛德勒最先拜訪的便是這位女士——茱莉亞.桂察第
  此時她已嫁為人婦,透過她的回憶,年輕時期才華洋溢又熱情奔放的貝多芬逐漸展現在我們面前……他對拿破崙的崇拜、對貴族階層的不滿、對音樂的認真……在他們陷入熱戀時有段小插曲,茱莉亞耍性子不肯好好彈琴,貝多芬說她對音樂不夠體貼,應該好好打她一頓;當她將手伸出後,其實心裡不認為貝多芬會真的打她……偏偏貝多芬就毫不留情打下去了。導演在處理這部份時,一開始觀眾聽到的是茱莉亞粗暴的彈奏;然而畫面轉到貝多芬時,背景聲音突然變得模糊朦朧,僅能隱約聽見幾個高音……暗示此時的貝多芬正為耳疾所苦,雙耳已漸漸無法聽到聲音。

  另外有一幕亦非常震撼人心,甚至成為之後許多電影模仿的經典橋段。當貝多芬向茱莉亞的父親提出求婚,他父親卻認為貝多芬許久未曾在人前彈琴,可能已江郎才盡……便以買了新琴為藉口,邀請貝多芬來試琴,並騙他家中無人可盡情演奏;實際上卻與茱莉亞躲在暗室裡偷窺貝多芬。
  透過茱莉亞的視線,當貝多芬坐在鋼琴前一連彈出幾個不成調的音階,到他慢慢低頭側耳靠在琴蓋上,感受琴弦發出的微弱振動……聰明的茱莉亞立刻就察覺到貝多芬的耳朵有著嚴重問題,她已不忍再看下去,於是失望地靠在牆上……此時觀眾的心情彷彿也隨著斷斷續續的琴音而緊張不安、隨著茱莉亞的舉動而為貝多芬擔心……
  正當觀眾以為一切都完了,茱莉亞對貝多芬已不再懷有尊敬愛慕。此時,隨著熟悉的前奏響起,細緻沉靜的琴音中略帶感傷憂鬱、一如熱戀中的情人內心複雜糾結的心緒……對愛情的渴望與不安,但當中卻又隱藏某種壓抑激烈的情感,優美柔和的音符伴隨鏡頭推進下貝多芬深情沉醉的面龐,緩緩流淌而出……
  於是我們被深深吸引了。閉上眼沉浸於演奏中的貝多芬,他的心裡是否正在思念著愛人?所以才能演奏出這般細膩優雅、如夢似幻的絕妙樂章?

  可惜當茱莉亞情難自禁地伸手搭上貝多芬的肩,中斷了演奏;彷彿也為兩人間的戀情畫下休止符……以貝多芬高傲的自尊,當然不容許這般無禮的欺騙與試驗!他憤怒離去,沒有聽見茱莉亞在背後吶喊著要嫁給他的言語……注定兩人終是無緣相守。
  此時鏡頭轉回貝多芬內心的獨白,他走在熱鬧的大街上,週遭卻是一片靜謐,僅有模糊不清的細微雜音……他彷彿被世界隔絕、遺棄,唯一清晰的只有自己的心跳聲。
  旁人都認為他凶悍、執拗、冷淡……脾氣暴躁、難以相處;卻無人明瞭他內心承受的壓力與恐懼……假使被人知道他作為音樂家卻有這樣致命的缺陷,世人將如何看待他?他的敵手將如何攻擊他?
  他是如此驕傲的人哪!他的尊嚴不容許他低頭,世人的無知與嫉恨讓他們肆意嘲笑批評……於是才有了之後《皇帝協奏曲》的那一幕——
  一開始流暢華麗的音符聽的人如痴如醉,但隨即而來的指揮失敗,樂隊的低落與觀眾臉上的冷笑嘲弄……導演在此時將畫面轉為無聲,使我們更能體會貝多芬面臨這種窘況時,心中那種深深的無力感與挫敗感。他一次次喊著「從頭再來」,又一次次失敗……朦朧間,隨著心跳聲的加快,本該寂靜無聲的世界,貴族們的嘲諷議論竟依稀可聞。
  直到看不過去的厄多蒂伯爵夫人起身走向台上佇立著的貝多芬,挽上他的手陪伴他走下台,貝多芬的心跳才逐漸恢復平緩。
  這也是第二位女士——安妮.厄多蒂伯爵夫人與貝多芬的初次相識。

 
  在這之前其實還穿插了另一個片段,提到貝多芬的弟媳——喬安娜
  貝多芬的大弟賈斯伯準備娶喬安娜為妻,卻遭到貝多芬激烈的反對。當中貝多芬甚至用許多惡毒難聽的言詞來侮辱這名女子、甚至在不知道他們已秘密結婚的情形下,帶著警察闖入他們家中、怒喊著「將這婊子捉起來!」……這裡的貝多芬讓人覺得不可理喻、難以理解;他的二弟認為那是出於對弟弟近乎偏執的關愛與對搶走弟弟的女人的嫉恨……但偶爾他與喬安娜的眼神碰觸、兩人微妙的神情與對話,似乎又隱隱暗示著什麼……
 
  透過辛德勒與厄多蒂伯爵夫人間的對談,她提到自己喪子的經過與貝多芬創作《幽靈三重奏》的契機。當時拿破崙背叛理念稱帝,意圖稱霸全歐洲,於是對維也納發動戰爭。砲聲隆隆下,背景音樂竟是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交響曲》激昂的旋律。導演在此大膽的將音樂與電影重新做了巧妙的融合與詮釋。
  戰爭結束後,貝多芬感於戰亂的殘酷,憤怒下刪去曲譜上拿破崙的名字。伯爵夫人在戰火中失去了一子一女,幫助她重新站立起來的,是貝多芬拿著《幽靈三重奏》來到她面前,說:「讓我們用音樂來哀悼。」
  隨著《幽靈三重奏》樂章的響起,伯爵夫人心中的傷痛似乎也慢慢被撫平;經由音樂的治療,同時牽繫起他們之間愛情的開端……

 
  本來辛德勒已經認定伯爵夫人便是貝多芬「永遠的愛人」,但伯爵夫人卻否認了這個猜測。她說:「她是我們之間的阻礙……我全心全意愛他卻毫無回報,他忘不了她……」辛德勒憤而大罵貝多芬是一個笨蛋!
  辛德勒講述自己與貝多芬相識的經過,其中談到「音樂是什麼?」,導演透過貝多芬的敘述,伴隨《克羅采奏鳴曲》小提琴與鋼琴交織成的愛之愁、焦苦之聲……我們知道,音樂力量並非像辛德勒說的:「釋放出靈魂。」,而是如貝多芬所言:「直接引導人進入作曲者的精神境界中,聽者如受催眠,無可選擇。」
  於是辛德勒彷彿也受了催眠般,心甘情願放棄自己的理想,轉而成為貝多芬的祕書、代理人,幫助他處理糾紛雜務。

 
  大弟去世後,貝多芬與喬安娜間的衝突攀升到了極點,特別是在爭奪姪子卡爾的監護權上。甚至為此打了四年半的官司。這也是伯爵夫人不能諒解貝多芬的原因。「我也是母親……我明白失去兒子的滋味。我了解喬安娜的悲痛……」
  不得不說我有被吐血那幕嚇到,貝多芬在不知弟弟罹患肺病的情形下,因懷疑對方偷了樂譜憤而痛毆他的景象,看得人心裡很難過。
  當他將卡爾從喬安娜手中奪來後,其中一幕是他擁著卡爾彈琴,彈奏的是《給愛麗絲》。這首傳聞是為某位愛人所作,原題《給泰麗莎》,因出版時的校對錯誤而一直錯了下來……但導演卻又賦予此曲新的見解。
  他一邊彈奏著《給愛麗絲》一邊講述過去悲慘的童年……輕快流暢的曲調下竟彷彿隱藏著莫大的哀傷……貝多芬依然是驕傲的。他的第一次宮廷演奏便彈斷了四根琴弦,人家諷刺他與莫札特大不同……他卻說:「當時的琴弦還趕不上我。」演奏會失敗後,他的父親毒打他,在挨揍的過程中,音樂逐漸變的沉悶模糊……彷彿耳鳴般,僅餘高亢如鈸的尖銳聲響配合落下的耳光一再重複……
  當場景重回現在的貝多芬和卡爾,音樂又回到開頭時的輕快,但此時聽來卻猶如對照般,呈現淡淡的哀愁,不復原來的溫馨愉悅。

 
  貝多芬將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卡爾身上。他栽培他、教導他,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卻無視卡爾是否能夠接受。貝多芬為此整整五年沒有創作、連心中念念不忘的交響曲也沒動……辛德勒認為:「這是一場徒勞無功的努力。」
  卡爾愛貝多芬嗎?答案或許是的。當人家問他為何不和母親一起住,他回答:「伯父更需要我……但我更希望大家都住一起。」
 
  過多的愛最終變成壓力,於是卡爾崩潰了。在一次衝突下,他離家出走。貝多芬叨念著「你跟你母親一樣……拋下我不管,讓我餓肚子……」似乎暗示了什麼。但貝多芬還是不能失去卡爾,在尋人時無聲的畫面對照人們臉上的欣喜愉悅,我們充分體會到貝多芬心中的焦急不安……他到小酒館將卡爾找了回來,那時我們才知道他已罹患了嚴重的胃病。
  卡爾說要找醫生,他卻說:「彈琴給我聽……你的琴聲能使我平靜。」但此時他已全然失聰了。於是影像裡充斥著無邊的寂靜,可隨著鏡頭逐漸帶到貝多芬臉上,他怡然陶醉的神情,彷彿擺脫了病痛的折磨,他的精神已藉由音樂獲得解脫……於是我們進入了貝多芬的世界,同時聽到他內心深處傳來的天籟之音——《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
 
  為什麼標題下「悲愴的天才」呢?《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早期的作品,也是第一首由他本人親自寫上標題的作品。據我找到的資料:
 
  1801年,貝多芬在給辛德勒的信上寫道:
  「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從事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職業裏,這是多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敵人們又將怎麼說,他們的數目又是相當可觀!……在戲院裏,我得坐在貼近樂隊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員的說話。……人家柔和地說話時,我勉強聽到一些,人家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痛苦難忍……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盧塔克教我學習隱忍。我卻願和我的命運挑戰,只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貝多芬是如此的痛苦驚惶,他甚至想過自殺……當著名的「海里金史塔持遺書」在他死後被發現,人們才第一次明白隱藏在這位偉大音樂家內心的悲愴……
 
  但聖人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們有著常人無法比擬的勇氣與堅定。他們從不屈服於命運,而是勇於抗爭、勇於奮戰!因此從貝多芬留下的作品中,處處可見他搏鬥的身影……即使在最憂傷沉鬱的曲調中,依然有著奮發向上的積極精神、瀰漫著對生命的熱愛、對理想的執著;有人說這是一種衝突與矛盾,但正是貝多芬自我心境的反映。
  他受著常人無法理解的苦,稱自己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說「隱忍是多傷心的避難所,卻是我唯一的出路……」但他從未真正放棄!他承受著世人嫉恨的眼光、尖銳刻薄的蜚語,但他真的失敗了嗎?當年嘲笑他的人早已淹沒於時光洪流中,唯有他的名字、他的作品,在數百年後依然流傳了下來——也許將永遠流傳下去。
 
  他在精神上戰勝了上帝加諸在他肉體上的磨難。他跨越了一切,生命有限,但精神卻是無窮無盡……他將他的感悟寫進了作品中,於是我們藉由聆聽他的作品,彷彿靈魂也隨之得到昇華。
 
  「黑暗之後,仍有光明。」這是貝多芬作品中的精神,即使在最悲愴的生活境遇下,他依然抱持希望,對理想的渴望與執著;他的精神已在痛苦中昇華,擺脫了世俗的枷鎖、病魔的威脅……他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價值、自我的力量;於是將這些都表現在了作品裡。
 
  承擔了過多不屬於他的期待,卡爾終於崩潰了。他試圖舉槍自盡,但最後還是失敗,子彈僅擦破了他的頭皮……當槍聲響起的剎那,貝多芬的胃疾也犯了。不知道導演是否想暗示「父子連心」。
  貝多芬好不容易找到卡爾,滿身是血虛弱躺在床上的他,卻用蒼白的表情,冷笑著寫下:「我不要再見到你。」的字條給貝多芬……貝多芬內心的難過震驚可想而知,甚至站都站不穩,僅能依靠辛德勒的攙扶才不至於倒下。
  失魂落魄的貝多芬被孩子們欺負那幕看得我很難過。有多少人願意去理解傳聞背後的真相?他們只會隨著輿論起舞,藉機撻伐、攻擊、發洩心中累積的不滿……
 
  電影至此也慢慢進入尾聲。從伯爵夫人的口中,辛德勒終於知道永遠愛人是誰。
  「答案其實一直在你眼前。」這個人便是貝多芬的弟媳——喬安娜。
 
  辛德勒去拜訪了喬安娜。她也承認了自己的確與貝多芬有過一段舊情。「但是都過去了……」她如此說。辛德勒問她是否還恨貝多芬,她提到自己去聽了第九交響曲:

  「即使我一直以來都恨他,即使他想毀了我……我還是去了。我知道這將是他的遺作,我必須去。」
  「歡樂頌讓我原諒了他。」
  「他向我們傾吐,他最深的秘密……隔閡不再存在。我無法再恨能寫這音樂的人。」
 
  有人說歡樂頌是貝多芬的「大和解」,答案或許是的。當歡樂頌的樂聲響起,貝多芬站在台上,雙眼凝視著樂隊,耳中聽到的卻是一片寂靜。依稀間他似乎又回到童年,父親拿著籐條上樓,他逃離了家,在街上疾奔……跑啊跑,一直跑到森林裡、跑到小湖邊。
  平靜無痕的湖面上倒映著月光,他彷彿被吸引般,脫下身上的衣服,躺進了沁涼的湖水,自由徜徉於大自然中。隨著鏡頭的拉遠、和聲的響起,漆黑的湖面上慢慢浮現點點繁星……在浩瀚無涯的宇宙面前,個人顯得如此渺小、微不足道。富貴權勢、情愛憎恨不過都如曇花一現、事了無痕。生命時有窮盡,唯有精神將永世長存……
  演出結束後,貝多芬仍然沒有察覺,直到指揮提醒他……當他轉身後,隨著如雷掌聲響起,全場觀眾們都肅然起立向這位大師致上最深的敬意……
 
  喬安娜在淚水與笑容中原諒了他。當貝多芬病危時她去見他最後一面。我一直很難忘記這幕。
  或許藝術家都有某種程度的執拗,莫札特如是、貝多芬亦不例外;病危之際依舊念念不忘作曲……看著躺在病床上的貝多芬,滿頭花白的髮、削瘦憔悴的面龐,卻彷彿終於獲得安寧般露出平靜的笑容。
  他沒有問喬安娜為什麼要來,只是輕輕朝她伸出手。當喬安娜握住他的手,過去曾有過的傷害與痛苦在這一刻似乎已不復存在……
  他將卡爾的監護權還給了喬安娜。喬安娜簽字時,他凝視著她,眼中盈滿愛意……他情不自禁伸出微微顫抖的手想觸摸她,卻遲疑了;彷彿怕驚擾了她,但最後他還是溫柔地撫上她的面龐。
  這部份幾乎沒有對白,很多情緒都必須靠眼神和動作表達。導演在此又讓我們見到了他的巧思,將貝多芬留下的謎題做出解讀。
 
  貝多芬在曲譜上寫下:「有必要嗎?」
  喬安娜回答他:「絕對必要。」
 
  電影中並沒有對這兩句話做出解釋。觀眾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推敲、臆測他們寫下這句對答背後隱藏的心情。
  但又何須確切答案呢?很多事本是如此。戀人之間往往單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便能輕易了解對方想法……他們彼此已不需要多餘的言語。
  ——君心我心,我心君知。
 
  喬安娜始終以為貝多芬愛的不是她,當最後的真相攤開在眼前時,她讀著貝多芬遺留下的情書,泣不成聲……
  佛說:「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
  也許正因如此,他們兩人間的命運終是交錯在那大雨滂沱的夜晚、交錯在眾多偶然造就下的誤會……
  很感慨,但人生就是如此,事到如今也無法挽回了。
 
 
 
參考資料:
對貝多芬的大膽詮釋——《永遠的愛人》ImmortalBeloved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c1568f010009tv.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安你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